仓谷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程预告

文章内容

梅州和客家-梅州客家vs湖南

tamoadmin 2024-10-18
梅州是正宗的客家人吗?不全是。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

梅州是正宗的客家人吗?

梅州和客家-梅州客家vs湖南

不全是。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後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江西的客家人和广东的客家人有什么区别?

江西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同为“河洛郎”,只是迁徙时间上有不同。

客家人源自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因为战乱等各种原因不断南迁,几次规模较大的南迁如下:第一次是“五胡乱华”时期,大量北民南迁。第二次是唐代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时期,北民南迁。第三次是宋代靖康之耻时期,北方大量百姓南迁。第四次是蒙古征宋时期,在鄂、皖、赣等在地客家人继续南迁。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的客家人西进运动,从赣闽入川,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客家人入台。第六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因为起义发起者为客家人,导致客家人在起义失败后不少继续南渡到海外。

那么,几次北人南迁中,为何客家人分布在赣南、闽北、粤东区域呢?这和古代交通路网结构有关,古代南北交通要道走向为:河南洛阳——湖北襄阳——湖北荆州——湖北江夏——江西九江——江西南昌——江西赣州——再入闽、入广。这也是几次北民南迁中,江西赣州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入闽、入粤的客家人几乎都得通过赣州中转。

从时间上推测,相对于闽粤,江西赣州应该是最早迎来客家人的地方。从风俗上,闽粤两地更靠近海洋,加上客家人与在地人风俗融合中,各地都略有不同。在江西扎根多年,又深处内地的赣南客家人可能在语言、风俗上略不同于闽粤两地客家人。

我来讲下,首先我了解的可能有失偏颇,仅代表我个人认识,请各位朋友请多包涵

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江西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赣州、吉安的部分地区,还有宜春的铜鼓,总人口大致800多万。

而广东的客家人多达2100多万人,分布也很广泛,当然主要集中在粤东北等地,以梅州为中心。

赣州为什么有“客家摇篮”之称?那是因为古时交通以水陆为主,而赣州有黄金水道赣江,赣江可贯通长江交通大动脉。而赣州毗邻闽粤,有“据五岭之要会,扼粤闽之要冲”的地理位置。

而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什么会南迁?自然是躲避战乱。千百年,在各个 历史 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乱何其多。大的从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到唐代未期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再到北宋未年的“靖康之耻”。

所以,每一回的战争灾祸,来自北方的客家先祖,大多沿着这样的迁徙路线:先到湖北襄阳――湖北荆州――江西九江――江西赣州。

而江西赣州早在唐代开元四年,名相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驿道全线竣工。使赣州成为南来北往的大通道。也成就了赣州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江南名州地位。再加之赣州境内丘陵起伏,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自然也吸引了无数南迁的客家先祖在此前来恳荒,繁衍生息。

而客家先祖在赣南落脚后,为什从大规模又南迁到福建和广东?其一:那是在黄巢起义那段时期,因为,南昌、吉安、赣州相断陷落。为避战乱,所以又有大批量客家先祖溯章、贡二江或梅关古驿道跨南岭,入武夷进入粤闽。

其二:随着众多北方迁徙人口南下赣州,人口大量聚集,就会产生个物资紧缺的问题,而这物资恰恰是,每日不可或缺的食盐。而广东、福建地处沿海,不缺盐,且两省也有迁徙人口早在那边安置,于是又有大批量的人,转迁广东与福建。

至于,有人说同是客家人,怎么江西客家人讲的客家话,广东客家人表示听不懂?这是因为赣州客家有老客与新客之分。老客可理解为唐宋时期南迁赣州的客家人;而新客是明清时期,从广东、福建又迁回赣州的客家人。

为什么新客,老客有语言差异?就是因为,新客在广东时进行语言融合。由此看出,在广东为什么客家话会出现地区差异?就是跟广府、潮汕、或雷州话进行了融合有关。由此, 这就可理解赣州的新客表示,可以和广东客家人语言交流的解释了。

当然,客家人都有个很好的特征,民风淳朴,待人客气!很重视教育,因此在广东,客家人走上从政道路的人很多。千百年来,客家人名人辈出,像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要了清廷半条命,其主力还是广西的客家人为主。而且在海外,客家人也声名远播,梅州就是中国的四大侨乡之一。

客家人,勤奋、刚正、坚韧,敢于打拼,让我们来保护客家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今夜“涯系客家人”!

江西与两广客家的几点差别:

一、说话:词性语序相同,但俚语各异,初听不会,久听可通;

二、 情感 :好客尚读相同,但江西客家待客己近中原,广东客家待客渐被港澳和外国同化,广西客家待客近越地和壮地,客家风情正浓;

三、锐性:抱团认亲相同,但江西客家锐性如同多年枪头己被磨圆;广东客家锐性尚存,但渐被广府同化,进入成熟做地主行列,客家锐性减弱;广西新客入桂百年,正有锐利十分之相,抱团争地打拼锐意进取,代表是玉林市上千万客家人,有如新枪锋锐,更象少年长成,拼劲十足,但犯事也多!

关于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我是赣州的客家。首先要说明的是,赣州客家本身就要两大派系。一个是老客,这些客家比如赣县,南康,于都大部分地方的人说的客家话。这些老客家,口音有点像当今山西陕北方言的语调,和广东大部分客家人说的语调不同,但是实际上是可以懂的。一个是新客,这些客家人包括上犹,兴国,南康小部分地方,乃至吉安泰和,遂川等地,大部分都是清朝初期从广东回迁到江西的,这些客家人的客家话,95%以上是和梅州兴宁,惠州等地相同。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我在深圳,和这些地方的客家人都说客家话。

江西客家人是,宁卖祖宗厅,不卖祖宗声。广东客家人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客家不以区域划分,会讲客家话的在一起就是自家人,很亲切,酿豆腐是客家人的最爱,待人童叟无欺,做买卖不短斤少两,开手离砣。自家人帮衬自家人。

阳江有客家人,交流顺畅,防城港有客人,台湾有客人。

江西与广东的客家人没有什么不同,惟一不同的是所谓的老客(主要位于赣州以北)完全不知自己是客家人,不说移民声(客家话),也听不懂,自古以来也不认同是客家人,无围屋,祠堂也和吉水一路相同,语言与客语相差巨大,也不同于赣语,无酿菜,口味酸辣,习俗与客家也不同,主要为唐末黄巢流民围赣州时,随岭南五府节度经略使第四代康公张熙退居赣州北上犹以东吉安以南兴国以西的一片区域,并世居此一地域达千年之久,当然有迁湖南的,也有迁江浙一带的(做官从军或做生意)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年夜饭中午吃,中午过年。客家人是在清末广东土客之争以后迁来赣南的棚民,客家话我们叫移民声,我们说的叫土话(唐时中原官话)虽然也是移民,但一般认为是本地人。

我是江西赣州南康区人,九六年第一次出广东珠海打工,那时是一个不锈钢制品厂,我在抛光打磨这些,虽然特别累,但很开心。

那个厂在珠海圆明新园旁,老板是客家人,里面所有的工人也是客家人,都是广东龙川,在哪里上班有家的感觉,家人们对我特别好,我说话和他们说的客家话基本一样的,我们交流就客家话,不要普通话,虽然我第一次出门,但那些广东龙川的家人们对我像亲兄弟一样,特别温馨,我们说的客家话也一模一样的[赞][赞] ,在遥远的珠海遇见这么多家人一样的兄弟,特别温暖,也感恩我的兄弟们

虽同属客家民系,但两省的客家话已经不能互相沟通了,基本是鸡同鸭讲。我在广东碰上很多江西所谓的客家人,但他们说话我一句听不懂。我们广东本省客家之间口音是有不同,但基本交流是没有问题的,饮食差别就更大了,广东客家不喜吃辣,江西客家爱吃辣。

我是江西赣州客家人,江西客家人和广东客家人有何不同呢?我觉得有以下不同:

第一,形成的时间不同, 历史 上客家人经历的五次大迁徙,大多迁移到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客家人先到赣南地区聚集后,其中一部分客家人定居赣南,一部分人则继续往南进入广东,甚至下南洋流向全世界。因此,从时间上来看,赣南地区的客家人略早形成于广东地区的;

第二,风俗习惯的略有不同,虽然同为客家人,但是如今客家人已经分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并且江西和广东同为南方丘陵山地,两省之间的客家人 历史 上受地理环境影响并没有太多交集,生活在各地的客家人,把各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中,因此虽然全世界所有客家人大体上的风俗习惯都十分相似,但是也略有不同;

第三,语言略有不同,散落在全世界的客家人非常庞大,江西和广东的客家人,身处于南方丘陵山地的各自村落,相对闭塞,久而久之,加上和本地原住民的融合,语言上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比如江西赣州的客家人和广州梅州、惠州的客家人,有些词语是相同的,有些词语就不同,并且广东的客家人受广府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前段时间和来自广东惠州的客家人交流就发现有些话双方都能听懂,有些不能听懂。

以上是我总结的江西客家人和广东客家人的不同之处,大家觉得还有哪些不同呢,欢迎补充!

身居赣南的客家人与珠江流域的二广客家人及福建的客家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同为一系。以本人所在当地的“地名志”上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大部分人口来自于福建,广东,及本省区域。也有本地人迁移广东四川等地,当然这些都是很久远的年代根据各家的族谱的记载,祖上从何处迁居此地,在此地繁延了多少代人,居住了多少年代。按族谱里的介绍,没有任何一支客家人是原住民,都是迁居而来的,从本地的地名志上获知最早迁居此地的一支是在北宋时间,也就一千年左右。按地名志上标注的说明,本地人从福建迁来的占了六成左右,从广东迁来的占了二成,从本省邻县迁来的占了二成。所以客家人都是同为一系,只是迁移地的不同,居住的行政区域有别。

华侨之乡的梅州

梅州古称嘉应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批客家人从这里出发“下南洋”谋生,目前梅州有700多万华人华侨 ,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和省重点侨乡。 同时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

2013年10月1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中国国内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正式落成。同时,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也开馆迎客。 时间上溯到南宋末年,元兵犯境,战尘蔽天。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卓谋等800名壮男,追随宋右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一度克复过梅州。但终因寡不敌众,退到潮州,上船撤往珠江口,不料风急浪高,舟沉崖山。时有10多名幸存者,在卓谋的召集下,继续漂海南渡。海浪将他们送到一个荒岛———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岛),他们以客家人创业开拓的锐气,从一片原始蛮荒中开辟出新的家园,揭开了梅州客家人海外迁徙史的第一页。

明朝永乐年间(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一支由梅州客家人组成的队伍,因在马来西亚上岸后迷路,便在吉兰丹牙拉顶深山定居。

明崇祯13年(1640年),大埔长治乡民江龙、大东乡民罗宏等人参加郑成功的抗清义军,在台湾兵败后转至东南亚谋生。

丰顺县石湖乡陈宏谋于1750年出洋到暹罗(今泰国)万磅开设“寿元堂”药行。

上述是有史可查的梅州人较早出洋的记录,若从卓谋出洋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梅州客家人早期出洋开埠,有一个“兰芳共和国”最富于传奇色彩。拥有明末启蒙思想的罗芳伯,祖籍嘉应州石扇(今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因不满清廷统治,年已35岁的罗芳伯于清乾隆37年(1772年)邀集“亲朋百众,冒险出走南洋”,自虎门觅得出海之路,遂挂帆到达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亚西部)。起初在坤甸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胆识,又懂武术,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时内忧外患,强邻入侵,他率众几经血战,打退了荷兰殖民者,东征西讨,终成立自治政府,管辖百姓有11万人。他无意为王,故立“兰芳大总制”,民众称他“大唐总长”。时值公元1777年,兰芳大总制乃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雏形。

卓谋、江龙、罗宏、陈宏谋、罗芳伯是早期梅州人出洋开埠故事中的代表。 以往限于条件,梅州籍客家人出洋大都靠水路,多取道梅江、韩江水路直达汕头海港,再由汕头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随风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岸,定居谋生。也有部分由珠江水域出洋,更有少数从陆路步行,经数月从广西、云南边境,进入印支半岛各国。

在700余年的历史里,移居海外的梅州华侨驾舟闯海,开疆辟地,体现出梅州客家人那种特立卓行的气概,血缘一脉,薪火相传,时时地地都凝结了这个汉民系恪守的人文传统与理想憧憬。他们一方面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他们身居海外,心系祖国,情牵故土,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同时在促进中外关系方面,他们是经济文化的使者。

鸦片战争后,国家经济衰败,大埔籍的印尼华侨张弼士率先回国投资兴办企业。他支持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创办烟台张裕酿酒公司,酿造出“金奖白兰地”和“味美思”等名酒,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用科学方法酿制优质葡萄酒的途径。1910年起,他又先后在广州创办省城亚通机器制造厂、雷州机械火犁厂等,开创了海外华侨在内陆投资的先河。1906年,梅州籍的印尼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投资修建潮汕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纯商办铁路。1941年,梅州籍的印尼华侨丘元荣独资创办梅州市梅县区华侨玻璃厂。早期华侨投资兴建的实业还有梅州正中机械修理厂、光耀电灯公司、火柴厂等。

辛亥革命时期,有众多的华侨捐款捐物给“兴中会”、“同盟会”,支持革命事业。平远籍马来西亚华侨姚德胜捐出巨资,给他颁发一等“嘉禾勋章”。梅州籍印尼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倾尽海外家财支持的革命,革命胜利后,还亲自到松口探望谢氏兄弟,为其题词以示嘉奖。梅州籍的印尼华侨梁密庵鼎力支持辛亥革命,受到颁发“旌义状”。还有梅州籍的归侨饶辅廷、陈敬岳、温生才、罗福星、周增、陈文褒、林修明等人,弃业从戎,投身辛亥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亚的梅州籍华侨,纷纷成立爱国抗日团体,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经费活动。此外,不少华侨返国从戎,奔赴前线杀敌。1931年“1·28”淞沪抗战爆发后,梅州籍的周辉甫 在上海组织华侨义勇军大刀队,活动于淞沪一带,建功良多。

新中国的建立,更加激发广大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捐资、投资,积极支持梅州的各项建设。据统计,建国后至今,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资助梅州故乡兴建的科教文卫体设施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累计人民币22亿多元,在梅州兴办“三资”企业1300多家,投资总额达12亿多美元,其中利用外资10.8亿美元。此外,“三胞”还在全国10多个省的大中城市投资兴办了一批实业和捐资公益事业。他们为祖国建设、家乡的腾飞立下了巨大的功绩。

在旅港乡贤曾宪梓、田家炳、余国春、罗焕昌、刘宇新、何冬青、林光如、姚美良等先生的带动下,振兴梅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已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识,捐资范围遍布梅州城乡。仅田家炳、曾宪梓捐建学校楼、馆分别有40多幢,每幢耗资都在50万元以上甚至超千万元。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宪梓先生在嘉应学院的系列工程及分布于全市的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曾宪梓小学系列工程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梅州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兴学育才,助医建院、振兴文化、发展体育等公益福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2004年元宵节,共有五批共193位杰出代表被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青田县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北接台州,西临丽水,是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

青田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石雕之乡、田鱼之乡,现有海外华侨华人达22万之多,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田历史悠久,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的美誉。也是中国房价第一县,中国金融十强县,外汇第

一县,人均存款第一县。青田也拥有的世界农业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女娲补天的遗石,封门青是三大印章之首。

2013年,青田深入实施“深化辐射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实际绘就侨乡“富饶秀美、和谐安康。 陈琪(1878—1925),又名兰薰,浙江青田阜山王费垟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江南陆师学堂,二

十九年任湖南省武备学堂监督兼教导队管带。三十年(1904)被派往美国圣路博览会负责湖南赛品陈设展出,考察英、法、俄、意、奥、葡、瑞、西、比、土等国山川、物产、工商、政教,并著考察记多部。三十一年(1905)任参赞,多次出国考察政治。1913年中国政府应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博览会之邀,委任陈琪为中国赴巴拿马赛会筹备事务局局长。

梅州的朋友进……

我是梅州人,梅州的确有这种传统。但那只是以前,现在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你说的这种状况虽然在梅州仍旧存在,但只限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在梅州的大部分地方,这种封建传统已经消失殆尽。

另外,说到梅州不怎么富裕,我不知道是不是该赞同你,跟珠三角比起来,梅州是不富裕,但梅州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生活节奏慢,真要在这里住下来,恐怕还会爱上这个地方。

最后,你因为听到一些议论,就不想跟他在一起,真是对他不公平,就算梅州真的是别人所说的那样,那也不是你男朋友的过错,并且这也构不成分手的理由。如果你真的爱他,你难道就不能为他多付出一点吗,所以,好好考虑一下,也和他好好商量一下,总会有办法解决的